- PRODUCTS商品櫥窗
- 書籍出版品
- 《精選套書》系列
商品明細
《心靈禪修系列》套書【6冊】
- 編號:AB10
-
〈修行經典系列〉+〈真修實練系列〉。
原價:$1,610
- 售價:$1,500
商品詳細介紹Product Introduction
【修行經典】系列三冊
中國古文化瑰寶 老祖先智慧精髓
我們老祖先所留傳下來的道經,它是沒有經過翻譯的,是我們本土的文字,短短的幾句話,不僅道盡了修行的因及果,也指出修行的關鍵處。
其實,中國人修道是最容易相應的,但是古道家所留傳下來的經典,現代已經很少人能夠了解它的真實義了,若照表面的字意修持,又容易落入法執及玄妙的空談中,成為狂傲不拘、離世不務實之人。
《老子常清靜經》是中國古文化的瑰寶、老祖先智慧的結晶,也是千百年來修心、修道之人必讀的經典。現在,經由寬可老師深入淺出的詮釋,相信您很快的就能超越古文的障礙,輕易的一窺「道」的菁華,找到修道、悟道與成道的下手處。
【精彩內容】
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
古聖先賢都教導我們要修行,要朝著清心寡欲的方向進步,不要被欲牽著走。老子說當能達到「遣其欲」的時候,心自然就能靜下來,只要心能「靜」,神就自然能「清」,然後就入《常清靜經》所說的「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」。
當心靜下來之後,於世間的一切物欲就具備了掌控力,自然有能力抵抗各種的誘惑而心不為之所動,也就是如佛經裡所說的「心無所住」,當然就不會再「看這個也要,看那個也要」了。
這樣的心因為「無所住」所以就不受束縛,因此就能大如虛空,這個時候的心境,就有如「天地悉皆歸」,天地的智慧、天地的生命能就會回歸到這位道人的身上來。……
達摩四行觀【目錄】
第一篇 祖師西來意
第 一 章 達摩祖師的生平
禪的誕生背景/語言的問題
第 二 章 祖師禪的特色
理:心即是空/三界皆空/心即是佛/修行最
忌尊我卑他/法:壁觀之法
第二篇 藉教悟宗
第 三 章 思維修
經典是藥方/入道/師自然,亦師古人
第 四 章 不要形成慣性讀經
宗教的貢獻/深信與知道不同
第 五 章 根塵的污染
從六根、六塵進入意識/瓶中之火
第 六 章 就地放下
無常偈/人生如戲/連皇帝都不能處理的事
第 三 篇 禪的傳承
第七章 禪的源頭
世尊開悟的方法/佛教與禪宗/祖師度眾的方法/ 認識瑜伽
第八章 煩惱的根源
「捨妄」不是丟掉/洞悉諸「有」
第 四 篇 寂然無為
第九章 凝住壁觀
心如牆壁/明白心的真實義/一絲不掛/六祖法語 /結緣與攀緣/息想無求
第十章 安心在前,觀空在後
隨著萬法起舞/萬法皆空歸性海
第 十一 章 無自無他
無有分別/意在言外,無法言傳/寧動千江水 /從寂寞到寂靜
第 五 篇 報冤行
第 十二 章 有跟無
深入淺出/不要執於名相/認識那聽不到、看不 到的…/離相才能悟禪
第 十三 章 修士與行者
認識本與末 / 人間法界,依心而立 / 來去之間/生活也是一種修行 / 修行要腳跟點地
/ 為什麼會有災難呢?
第 十四 章 惡業果熟
因果是自然現象 / 當局者迷/對自己下指令 / 以心傳心是人類的本能
第 十五 章 了了觀
把眼界放遠/不要被自己騙了/不要有不滿的人/心中有所求,言行必怪異
第 十六 章 過好每一個今天
一生具足三世 / 體解冤憎,精進於道/凡事內省
第 六 篇 隨緣行
第 十七 章 三法印
法印是用來印證的
第 十八 章 認識「無我」
「法界」的真實義/眾生無我/原古之道的法理/大自然之道
第 十九 章 業與緣
業的本質/因、緣、果/自然
第 二十 章 隨緣
第 七 篇 得與失
第 二十一 章 洞悉在前,緣盡還無
得失之間/平常心
第 二十二 章 輪迴的原動力
修行的終點/得失之心/凡事都是一種「得」/活得愈久,抓得愈多/老天出手
第 二十三 章 用智慧面對人生
用智慧處理成功/正確處理人生的過程/隨緣與隨份
第 八 篇 無所求行
第 二十四 章 修行的下手處
世人長迷/修行的空轉/眾生心的特質/真相/ 以繩為蛇,驚嚇終生
第 二十五 章 大道顛倒顛
依靠假理,忙碌恐懼/影響命運的因素/安心才能隨緣/智慧高,才能隨緣
第 二十六 章 祖師的兩帖藥方
樂著個什麼/光明與黑暗
第 二十七 章 息想無求
身口意都是思維的展現/息想無求/「無求」的重點
第 二十八 章 修行的最勝義
從來沒有飽過/知足、知福
第 九 篇 稱法行
第 二十九 章 稱什麼「法」?
性淨之理/如何作到「無染無著」/到彼岸
第三十章 我執與法執
離我相/離眾生相/稱法而行
第 三十一 章 信、解、行
以佛經驗證自己的修行/思維的盲點/佈施的
內涵/三輪體空/著相修行
第 三十二 章 菩提之道
修行不要模仿/莊嚴菩提道/自行與利他/它是一種狀態/波羅蜜/以四行觀生活
老子常清靜經【目錄】
第一篇 入道
開講緣起/師法古人
第一章 什麼是道
道的三種特性/大自然的智慧/檢驗自己的心
第二章 道的相貌
煩惱的源頭/陰與陽/微妙存在/修行的心病
第三章 天地悉皆歸
眾生自度/清與濁/動與靜/超越兩邊/在見聞覺知之外/自來歸之/水過清則無魚
第二篇 遣欲
第四章 神與心
不可輕視宗教/神與心之區別/杯弓蛇影的人生/ 心、神、欲的互動
第五章 修道下手處
聞道、近道、悟道/得一個「無」/無是一種微妙 存在/自然
第三篇 空性
第六章 內觀其心
道心被遮蔽了/觀照得解脫/心無所住/身與心/身為心所用/吾有大患/身體是法器/身體要正受用
/適合的才是最好的
第七章 遠觀其物
道的妙用/心對法/因緣法/洞悉物的本質/洞悉得自在
第八章 唯見於空
不起分別想/遠離迷惑的法寶/決心修行/見空性/佈施的真實義
第四篇 真靜
第九章 觀空亦空
觀空的層次/四聖
第十章 湛然常寂
忍辱波羅蜜/與大自然共舞/佈施波羅蜜/三輪體空/佈施的動力/真佈施
第十一章 寂無所寂
求福報/真靜/宗教的本質/修行的真義/真常應物
第五篇 無所得
第十二章 漸入真道
開悟後修行/修行之事,不是真就是假/身入其境/無智亦無得/大、小宇宙/修行的目的
第十三章 為化眾生
度眾的定義/方便權說/真理在哪裡?/完美在哪裡?
第六篇 常清靜
第十四章 上德不德
無執/執於善/執於道
第十五章 為有妄心
生死自在/ 一念妄心,勞碌一生 /一念妄心,害人害己
第十六章 即驚其神
清靜無為/要進入狀況
第十七章 流浪生死
不知不覺地著萬物/貪求等於煩惱/煩惱障礙佛性/流浪到地球
第十八章 悟道
修行之事,無可替代
白隱禪師坐禪和讚【目錄】
第一篇 輪迴因
第一章 修行的因地
下化眾生三部曲/修行無終點/修行需要火候/誰讓我們痛苦?/最難修的地方
第二章 心、佛與眾生
心的本質/心即是佛/痛苦是「質」不是量/世間就是一部佛經/佛菩薩也會遇到困難/多想一下
第三章 乞丐人生
王子與乞丐/神通現象/迷、悟之間/無事忙/不要被習性嚇住了/人間的六道輪迴
第二篇 大禪定
第四章 本來狀態
心靈常處黑暗/一點點的需求/心一轉就可以了/趕快覺醒!/禪定的真義/聽聞究竟法,心會狂亂
第五章 依法實修
十法界的存在/修六度的次第/借錢波羅蜜/不要為修行而修行/依法實修/迴向
第六章 滅罪消業
禪與坐/認識靈性/什麼是「業障」?/坐禪如何消業?坐禪、參禪、行禪/禪不在坐/禪的原意/生前就要超渡
第三篇 證本性
第七章 無量福德
聞法即悟/聞法要應機/隨喜功德/著相與離相/金剛經的功德/如來藏/要一個決心
第八章 遠離戲論
眾生以幻為真/幻與真/修得好不好?/無字公案/法界/不要在「相」中修行
第四篇 成佛果
第九章 入不二門
不二門/禪宗本色,直證菩提/法界的形成/不住於相/無相與實相/因果一如
第十章 三昧無礙
在「無」中建立萬法/無念/生活中的邪念/進入三昧的人/佛性的四種德性/為何而忙
第十一章 寂滅現前
無所求/文明的動力/人生的動力/突破修行關卡/迴向到自己的生活中/成就感/錢再賺就有/來自心靈的動力
【精彩書摘】
禪定是一種生命狀態
「原古之道」對禪定所下的定義就一個字而已──「靜」。
什麼叫做「靜」呢?「靜」就是你身體的活動跟思想的活動達到平衡了,回歸本來的狀態,我們稱為靜,也等於禪定──它是一種生命狀態。
它不是出定、入定能夠決定的,它是一種沒有開始,當然就沒有結束的一種狀態。就好像人類的思想,出生的時候,我們不知道自己有思想;死亡的時候,也不知道自己的思想斷滅了。
而我們所說的「靜」,就是我們的思維活動調整到「順乎自然、合乎天性」;身體的活動也是「順乎自然,合乎天性」之後,此時身心的活動,就形成一種嶄新的狀態,這樣的狀態有別於原來的生命狀態。
---摘錄自《禪定是一種生命狀態》
修行,不能流於花拳繡腿
我們以前曾經講過一句話「練功一定要落實在身體,修心一定要圓融於生活。」簡單的說,所有的修行幾乎都會經過同樣的階段,不管是練功也罷,修心也罷,都會流於意識。包括氣功、禪功、道功,在座很多人也修過,事實上它有兩個境界,一般我們都只達到第一個境界,就是在意識中轉。
譬如說,「以意導氣」轉任督脈,它會不會產生效應?會。有沒有效果?有。但是效果有限。
我這樣講,有些比較精進練功的同修可能會不同意,你會說:「不會啊!我任督脈一轉,確實有感覺啊!」那我請問你:「這個感覺來自於哪裡?」……還不是來自於你轉任督脈的那個意識。
我再講一遍,你用你的意念來轉你的任督脈,轉了以後你覺得很舒服,這個舒服從哪裡來呀?——從意識中來。
加持之例
我舉另一個例子你就明白了。曾經有一位同修跟我講:「老師,我最近非常的不舒服。」
「你是不是幫人家加持了?」我說。
「沒有呀!我不敢為人加持,老師有交待我不可以加持。」
「你最近有沒有接近病人?」我說。
「我媽媽已經生病好多年了,最近病情比較嚴重,我就請觀世音菩薩給她治病。」
「怎麼治?」
「就是求呀!我求觀世音菩薩,我冥想觀世音菩薩在虛空,甘露水灑到我媽媽身上,然後她的病真的好了。問題是我請觀世音菩薩幫她加持,為什麼我會不舒服?」我就問:「請問你的觀世音菩薩從哪裡來呀?」
「我冥想呀!」
「你用什麼冥想?」
「用我的思想。」
「對,那觀世音菩薩從哪裡來呀?」
「老師我是不是沒有請到本尊,請到分身?」最後他說。
「不是,你請到你自己。」
他嚇了一跳:「我是說請本尊觀世音菩薩喔!怎麼會弄出自己來呢?」
「稱呼不重要,你也可以稱呼祂是獨一無二的觀世音菩薩,但那是你自己的意識,因為那一尊觀世音菩薩,是你的意識生出來的。」
這位同修他請觀世音菩薩,是用他的意念想出一尊觀世音菩薩,然後冥想自己求這一尊觀世音菩薩用淨瓶的甘露治療媽媽的病……從頭至尾,都是用自己的意識在貫徹整個過程,這就叫做「加持」。
這樣做有沒有效?有。但是不究竟。
就以這個案例來說,他媽媽大概過了幾天又會不舒服。
這個案例代表一個事實,我們修佛、修禪、修行雖然我們內心想要明心見性,事實上,卻一直在意識中打轉。
在意識中打轉
我們再回頭講剛才的練功:
練功任督脈要通,因為一開始我們就是用自己的意念在練功,我們去轉任督脈,果然會有感覺--當然會有感覺,因為我們用自己的意識轉自己意識中的任督脈。
我再講一遍:我們用自己的意識轉自己意識中的任督脈,那個任督脈是不是跟剛才那個觀世音菩薩雷同啊!
我們自己的意識所生出來的任督脈,我們用意識去轉它的時候,當然會有感覺,就好像我們用自己的手打自己的手,會不會有感覺?當然有感覺。
因為它都是自己的手呀!這個叫做「意識中打轉」。
講練功比較容易理解,修心也是一樣。如果自己的悟性尚未釋放開來,即使我們聽了很多道理,懂得很多智慧法語,聖經的話、佛經的話,我們懂得很多,也可以去開示別人,別人聽了也很讚嘆……可能仍然是在意識中打轉,這樣的話就是「花拳繡腿」。
從這裡就證實了一件事,包括我們修心、我們所謂「懂得」的智慧,也是意識中打轉的智慧,然後,我們再去使用這個意識中儲存進來的智慧。
因此,我們今天修佛學禪,我們學得很多的智慧法語,吸收了很多的智慧,自然變成一個善說法者,為什麼?因為讀多了,自然善說法。
但是,請記住哦!我們不會因為讀得多,不會因為善說法,不會因為善接引,我們就有任何的改變,因為它所改變的,仍然是表層意識——你儲存在哪裡,它就從哪裡出來。
因此我們會造成心行不相應,所想的跟我們的行為配合不起來。我們知道貪瞋痴要發動了,我們無能無力;知道不可以貪,我們偏偏先犯了再說;知道三業要清淨,身口意要清淨,我們先罵完再來道歉……這就是花拳繡腿。
為何會花拳繡腿呢?因為我們一直用表層意識去吸收這些智慧,它當然只儲存在表層意識裡面。
所以,過去的修行算是告一個段落了,我個人有義務提醒大家:各位一定要反省一下這幾年的修行,
看看自己是不是屬於剛才講的花拳繡腿型的?
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是「是」的話,從今天開始,對自己立下一個志願,從這一秒鐘開始,不要等下一秒,從你開始思想的這一秒鐘開始,一定要真修實練。
而今天的上課就是引導各位來思考,過去的修行是不是花拳繡腿?不管修身還是修心,都是在意識中打轉……修行就是因為這樣,才會造成別人的誤解;就是因為這樣,才會有挫折感。
---摘錄自《真修實練》〈第一章 不實在的修行〉
禪定是一種生命狀態【目錄】
第一篇 決心修行
第一章 修行的慣性
思維的障礙/決心的重要/為什麼要修行?/適合的才是最好的/行屍走肉的修行
第二章 決心解脫
修行要雙向/黑白人生/順應自然/開啟悟性/決心能解決一切/於生活中正思維/不相應、不受用/決心買水果
第三章 禪定與練功
禪定要領:讓意識沈寂/禪定要領:不為見聞覺知所動/坐禪現象解說
第二篇 禪定的內涵
第四章 調和身心
身的失調/心的失衡/有福報的思維/師法自然
第五章 去除心結
思維影響體力/為何坐不好?
第六章 修行要修什麼?
清潔劑的啟示/人的神是相通的
第七章 神的修行
提昇神的狀態/開悟之要/都是神在主導/心的定位/就是這個!
第三篇 有生有滅不是禪
第八章 出定、入定
回到修行的原點/喜歡修行與決心修行不同
第九章 一天修二十四個小時
另類科學的印證/正等正覺/修行的重點
第四篇 回歸生命的本來
第十章 禪定的見地
兩種禪定的定義/修行的微妙處/修愈久,愈糊塗/用兩個故事自我測驗
第十一章 禪定的狀態
完美是不存在的/坐禪的意義/比較心/這就是心靈!/人人可達禪定境界/修行在人間/超越困難的經驗
/研究成功與研究失敗/面對自己
第十二章 智慧的本體
修行,從洞悉錯誤下手/修行的歧路/修行下手處/打開上帝的禮物/只修每一天就好/人生要均衡發展
/面對錯誤,落實生活
禪宗公案的智慧【目錄】
第一關 撥草參玄
第一章 性在甚處
不是參公案/公案一、真修行/公案二、自家珍寶/公案三、去與可
第二章 直指人心
公案四、直指人心/性在哪裡?/公案五、色即是空/公案六、空即是色/實相法界
第三章 何不觀空
當下即空/莫常看有/有終歸空/何不觀空/無能生有/不知足/金錢的處理/理想與欲望/安頓身心
第四章 祖師西來意
公案七、不務正業/命運之說/「決心」生出力量/福報與災難/正面的思維
第二關 眼光落時
第五章 身體與神體
神體的作用/殊勝的記憶/人有佛性
第六章 作麼生脫
撥草參玄之後/進入第二關/公案八、體與用/自己畫下半圓/公案九、未到地頭
第七章 絕學
原古的記憶/開悟的記憶/絕學之要/無字公案/絕學的微妙處/集體因緣/接受眾生教化/公益與修行不同
第三關 向甚處去
第八章 人生大事
檢視自己修行的心態/修行的田地/活到老,不安到老/了了觀/臘八禪/老人家的遺憾
第九章 當水牛去
公案十、投胎當水牛/公案十一、立地成佛/當下開悟/奉獻的智慧
第十章 為何而修
百年後又如何?/軟體走樣了!/如一盞明燈/為何而做
第十一章 修行的路標
心靈思維/心靈思維的經驗/老鼠的實驗
第十二章 生命的去處
為什麼要行禪?/依數造化/開光狀態/這就是行禪!/進入大生命
真修實練【目錄】
第一講 修行要實在
第一章 不實在的修行
加持/在意識中打轉/花拳繡腿/開悟後修行/把自己準備好
第二章 明心見性
見性/洞悉批評的背後/明心見性不難/修行無止盡/不要對修行期待太高/過好每一個今天
/成功不是靠冒險得來的/七日淨神法
第二講 生活中的工夫
第三章 從生活下手,改善生命
生活與生命/洞悉瞋念/靜心凝神
第四章 靜心凝神的微妙
修行要這樣/禪定是最好的儲蓄/不要讓念頭變成連續劇/定力來自於生活中的障礙
第三講 修行之難與易
第五章 實修三要
佛性是發現的/身智與心慧
第六章 靜坐診斷身心狀態
在那覺知之外/下決心真修行/做不到時,修法調身心/法中有微妙
進階之部
第四講 明心.見性.成佛
第七章 明心見性
都是因人而起/無法控制的心/何處找佛性/心行平等
第八章 見性成佛
成就佛性/讓佛性顯現/讓心靈思維引導/心靈的解藥
第九章 以心傳心
昇華/來自生滅的法/來自大自然的傳承/用實際來驗證
第五講 實在
第十章 從兩家優良公司的失敗談起
做人要真/修行要實在/只有一個辦法/要更用心,才能幸福
第十一章 下手處:靜心凝神
神要凝/如何「凝神」?/練神與練氣不同/為自己的生命負責
第六講 坐禪可以達到無漏
第十二章 坐禪的第一步:離相
離相/坐禪不能依靠六根/坐禪怎麼坐?/坐禪跟修行一樣,永無止境
第十三章 坐禪的好處:無漏
什麼是無漏?/得大自在/鍛煉你的神/幸福的源頭/善知識的引導是必要條件/對神通要有正見
商品備註說明Product Remark
《禪修經典系列》套書6冊包含:
1、達摩祖師四行觀:定價340元
2、老子常清靜經:定價310元
3、白隱禪師坐禪和讚 :定價290元
4、禪定是一種生命狀態:定價220元
5、禪宗公案的智慧:定價240元
6、真修實練:定價210元
商品注意事項Product Notes
國外訂購:請直接選購書種及數量,再線上刷卡即完成訂購。(結帳時會自動結算國外各地區航空運費)
國外訂購書籍商品,皆以「中華郵政」,〈國際航空包裹〉寄出。
國際航空包裹郵寄天數:
【香港、澳門地區】約:7~12天。(工作天)
【中國地區】約:7~12天。(工作天)
【亞洲及大洋洲】約:10~14天。(工作天)
【美國、加拿大】約:14~20天。(工作天)
【歐非、中南美洲】約:14~20天。(工作天)
相關商品Related Products